誠信合作 共贏未來
Good faith cooperation and win-win future
馮總說,話不投機半句多,但今年端午節,我與韓國顧問拜訪馮總,從下午談到半夜12點多,仍然言猶未盡。因此,在跟馮總談話后的第二天我便簡單概括的寫了幾句話表達我對馮總的印象,以及我在談話中所學到的有價值的東西,希望下次繼續深入暢談;但馮總認為有必要記下更多,便給我下了指示,讓我多寫一些字,登在企業刊物上。但我沒寫過那種太多修飾的文章,因此我將原汁原味的還原馮總給我的直觀印象。
馮總這次謀面,緣起于三個月前北京農展館建筑材料展覽會。當時,我趕到展會時已經很晚,很多展位都開始撤館了。沒時間挨個展位去交流,我便收集了部分企業的名片。當我走到河北一家企業的展位時,對方問我多少錢一噸,我說2000多每噸,對方說“好便宜啊,能加多一點嗎”,于是讓我給他發樣品。當發到方達康展位時,我取了一張名片,一看知道眼前這位面相很有能量的長者是方達康馮總經理。我說我們做泰國SMS的木薯淀粉醚。然后,馮總問我什么價格,我說到港價2000-3000,馮總說我騙人;我說美金,馮總仍說不可能。簡單的幾句話,他肯定是很懂的人,但既然前面的溝通硬邦邦的,我也只能悻悻然離開。這時候被馮總叫住,“留個名片吧”,我把名片遞過去,馮總瞟了一眼,“你個大博士”,眼下之意“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怎么像個業務員一樣在這展廳串門”;我接過話茬,“有需要以后多溝通”,然后看了下眼前這位馮總。我想,他話不多,應該是技術出身。就這樣結束了第一次簡單溝通。
回去后,我在網絡上查詢到一些馮總的個人資料,也經常與馮總通過網絡與手機交流,關注了大量馮總的實時信息,比如他常給企業做技術培訓,給企業調制配方,做專業學術報告,外出旅游與攝影等。了解到馮總是被廣泛認可的、很接地氣的專家級企業家與行業領軍人物,因此我經常給馮總信息預約面談時間。馮總最終給了我們深入交流的機會。
很巧,我們這次謀面恰好趕上傳統的端午節日。上午,原本定好的時間,馮總因為正在天津給企業調整配方,不能準時與我們見面,便委托胡老師跟我們先進行交流。這位胡老師,看著很干練也是個“行家”,后來我們了解到是馮總的太太。那天上午,我與韓國顧問給她介紹了我們的產品,她認真聽了我們的技術要點,并提出很多問題。對于那些問題,我與韓國顧問均有一個共同的感受,“真的很懂,比過去接觸過的所有中國客戶都要懂”。雖然馮總無比繁忙,那天下午還是趕回來了,他說那次見面要好好談談。馮總說,雖是節日,他們一家四口在不同地區忙碌著自己的事情。
馮總很熱情,一起坐了兩個小時我們就喝到五種珍稀茶品。剛剛落座,他便拿出龍井山上的明前茶,芽葉由最鮮嫩的茶尖做成,純凈精細。第一碗茶意猶未盡,馮總就端出新開封的臺灣高山中國紅,據說這是國民黨從大陸撤軍的時候,某高級將領帶著這大陸茶文化的精華逃到臺灣,在與武夷山相同的緯度上的寶島上用相同的農種與采集工藝精心制做的。茶葉有些挺闊,喝起來有些微的苦澀與清香。之后,馮總慢慢拿出黃山猴魁,小碗普洱茶,還有一種稀有的純種嶗山綠茶。在兩個小時內我們品酩了這么多稀罕而連綿不斷的馨馨茶香,并學習了馮總給我們講的茶故事,茶文化。
馮總談起中國文化很自豪。除了泡茶,講茶文化,他跟我們強調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地理的豐富奇妙與浩瀚。他認為中國文化的獨特造就了中國市場經濟的獨特。同時,他喜歡中國市場的千變萬化,中國建材尤其是砂漿領域乃至中國砂子原料的“千嬌百媚”。但他更潛心于了解與研究,甚至抽象出自己的一個普適的邏輯來適應這種復雜性,這使他在自己所從事的行業中更容易成為一位有成就的專家。
馮總愛好攝影,是個業余的攝影家,而又很勤快的記錄自己的旅行經歷與感受。他喜歡走遍祖國的河山,拍下美麗生動的畫面。馮總對景物拍攝角度的把握很準確,畫面美感十足,又原汁原味,他所拍攝的所有照片均不再進行二次加工,直接呈現在他的游記里面,馮總稱之為“樂山樂水”。而書籍里面大量介紹景點、文化與感受的詞句,均由馮總在每天的快樂旅行之后立刻記錄下來。他的字句不浮夸,不炫耀,不雕飾,但很流暢,又充滿了正能量。因為紀錄的太真實,讀他的游記就若跟他一起參加了旅行。他偶爾抒情,“我又一次看到布達拉宮啦!矗立在瑪布日山上的宏偉宮殿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爍著神秘的光芒,似乎在向四方的朝拜者傳經布道?!钡@個玩家具有企業家才有的邏輯,“我們到縣城的帥哥大酒店吃晚飯。看來這個飯店是縣城中的品牌店。據說每個賓館的服務員都介紹這里,看來做什么行業,必須創建品牌,只有品牌才能贏得客戶。方達康的發展過程中,必須通過努力,建立企業品牌,才能保證企業可持續發展。”馮總不只喜歡攝影,寫書,也喜歡拍片,他最近正在忙碌著把在318國道川藏行游記拍成紀錄片,用影像資料展示出來。
馮總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農學專業大學生、研究生,后曾就讀工商管理碩士,典型的科班出身。但他沒被自己的教育基礎所束縛,積極把自己放到應用技術與商業領域中去打磨提升自己,加上自己的鉆勁與悟性,對很多問題的認識與見解非常獨到又有價值。對于建筑材料,現在國內多數教授每天安排學生在實驗室做了大量實驗,發表了很多文章,可是那些曲線甚至公式搬到應用領域時,似乎一點兒都不受待見,適應性很差。但馮總的邏輯獨到而其見解更接地氣。比如砂漿,大多數生產商以為有萬能的添加劑可以在不同的條件下均可以提升材料性能,也很容易得到一個結果說是好或不好。但馮總主張,所有建材最終效果的提升都需要考慮系統的基本情況,單獨的拿出幾組實驗結果也許沒有意義。
馮總認為,中國地大物博導致了中國原料砂在不同地域都有自己的特點,中國各地經濟文化與社會習慣有差異導致不同的制造商在產品配方上都沒有嚴格可執行的標準。在國外,比如西歐或日韓等發達國家很多技術型企業苛求于細節因此會把建材助劑分為幾十幾百種,但因為在中國市場不具有普適性因此常難展現出產品優勢,因此很多在國外被公認為高品質的產品常在中國市場的推廣中遭遇滑鐵盧又不得不退出。因此針對我國五花八門的建材市場而開發出高普適性的產品極其困難,針對我國紛繁復雜的市場條件建立一套普適性標準幾乎不可能,針對各有不同的砂漿原材料與添加劑配方特點找到一套完全適用的方法同樣很難實現。馮總認為,這需要對砂漿材料最基礎的領域特別是原料砂子的尺寸上升到理論層次來認識并總結出一套規律,比如砂子尺寸過小不容易分散均勻,砂子尺寸過大會沉淀出來,砂子大小不一就會分層,這個道理清楚了就需要對砂子進行合理的級配,而后選擇合適的建材助劑并進行優化,最終的產品就有了靈魂,其品質就可以牢牢控制。這個理論聽起來并不那么晦澀難懂,但在實際的應用中多數人都學不會。這不僅要求受訓人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與悟性,更需要對砂漿理論與應用中不同環節的難題具有非常豐富的實戰經驗。而目前,雖有全球最為復雜的中國市場位大背景,懂理論的教授研究員們坐板凳跑實驗室每日憑空想象的情況居多,而每天在應用領域建材工地周轉的工程師們多數又不具有充分深厚的理論基礎與獨立的思考能力。因此,據我了解,盡管馮總經常往返于全國各地進行學術報告詮釋其對砂漿尤其是砂子基礎領域的核心認識,給砂漿制造商調制配方并現場傳授其實戰經驗。雖然他的表達很清晰,其理論也毫不呆板毫不晦澀毫不教條,但多數人仍然不能理解其本質,更不能很好的應用。從這一點上來講,馮總更是了不起的技術達人。但,這套技術雖然不容易操作,卻具有強大的應用潛力,值得推崇、學習、效仿與研究。
馮總之前做過植物醫生,曾致力于研發生產藥物,后來進入纖維素醚產業,并涉足景觀與沙漠防治植被培植領域,現在他的方達康集團涉及所有這些領域并有成就。馮總說,因為對藥物開發與技術的認識比較充分,而且也曾總結出一套完全屬于自己的邏輯,他正考慮把制藥或植物培植中所考慮的問題與建材砂漿放在一起,不斷摩擦出具有獨到見解的火花來。
馮總工作閱歷很豐富,但偏重于技術。也許因為是技術控,他愛好廣泛,又喜歡對每一個愛好都仔細盤究。馮總每天踱步在我國建材砂漿領域的每一個角落,努力解決業內所涉及的主要問題,也是依靠技術。但我認為,馮總這套想法不能簡單的視作技術營銷,他是“講道”,或說這代表一個非常正能量的學術與商業“學派”。在我國的春秋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尤其是齊魯大地,百家爭鳴,造就了中國文化與思想最活躍最燦爛的時代。那今天,馮總的“講道”就讓我想到那個時代,不過,現代社會推崇科技與文化創新,因此馮總的講道更具有現時代意義。我們不能固守傳統學術的呆板與不且實際,用具有普適應用性的道完全可以更好的解決現實問題。當然,不只在制造業,在金融、服務乃至文化等各行各業都需要全新的“道”,這是社會進步的強大推動力。
感謝百忙的馮總拿出那么多時間,給了這樣的熱情。從下午的辦公室書畫我們最后談到半夜一起宵夜晚餐,從文化藝術我們最后交流了建筑材料的技術體系,由簡單到深刻,由業余到專業,實在受益匪淺。他是個勤快的大雜家,涉獵廣泛,又都有成就,融匯貫通,自成一派,而單其建材領域的系統理論戳中要害,在非常復雜不確定性極強的不同地域不同工藝不同條件的應用領域適應性極高,非常值得肯定、學習與尊敬。
最后,我代表因奴布、泰國SMS與韓國同事,衷心的祝福馮總的專業技術與思維影響越來越大,走出行業,走到世界;祝福方達康越走越高,越走越遠,作建材行業的領袖,作全行業技術的楷模。也希望與馮總做永遠的合作伙伴。